

时间显示夜深,定位显示公司,朋友圈文案云淡风轻——我很忙,我又加班了。
前不久,《中国组织人事报》发文批评“作秀式内卷”不仅浪费个人时间和精力,还让竞争变味、民心变冷、发展变缓,比不愿干事更隐蔽,危害更甚。

即使忙完工作也耗在电脑前假装忙碌,“领导不走我不走”。
总是在午夜梦回,回复邮件和信息,打造常年废寝忘食的奋斗人设;花大量时间在字号字体排版上,修订版本两位数起跳,营造精益求精的假象……
什么时候,职场变成了“秀场”?为什么打工人兢兢业业不够,还要“演技”傍身?
是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缺位。这种缺位,放大了人的判断因素,但并不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拥有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能准确洞察团队每个人的真实贡献与效能,于是,需要“抓手”,周报月报汇报成为衡量的标尺,工作时长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,绩效考核逐渐变成重痕不重绩、看量不看质。当衡量标尺失准,自然难以量出实干的分量。
是竞争环境的不健康。人无我有,人有我演,当个别人尝到了作秀的甜头,压力给到那些还在埋头干活的人或者团队,若定力不足,便会引发群体效仿,在作秀这个赛道卷起来。毕竟,相对于取得创造性成绩,或者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,做一个漂亮的汇报材料或报告显然要容易得多。而对于确实技不如人的团队或个人,这也成为心照不宣的捷径,能力不够,“演技”来凑。

图据视觉中国

作秀本来就有悖于发展正道,若因此引发“内卷”震荡和焦虑,那就是职场“作恶”。
让实干者心寒。深耕实事的“老黄牛”,往往只顾埋头拉车,不善言辞;而精于向上“经营”的“演员们”,则将工作重心放在材料包装、宣传营造和关系打理上。绩效考评一出来,后者居上,对所有实干者来说都是一种打击。长此以往,那句“会做的不如会说的”,便从无奈牢骚演变为令人担忧的评判导向。久而久之,实干者们要么被迫离开,要么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实事,也卷入这场无休止的“表演竞赛”,从而挤压本应实干的时间和精力,这对于组织来说,是掏空内核的伤害。
让基层心凉。“做得好”需要久久为功,“做得好看”只需要表面功夫。如果管理者不在乎那些热闹场面、流于形式的成绩单和堆砌的宣传稿数量,就可以躬身入局去了解基层心声、去构建科学体系和提升管理水平。如果让群众看到上面“忙得团团转”,但真正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却一直在“原地打转”,那所谓的“忙”,只是一场没有诚意的表演,该打的硬仗打不赢,该解决的问题打折扣,基层的信任,便在一次次失望中消磨殆尽。
资源用在“刀背上”,会让企业“凉凉”。一次常规调研活动,前后准备数套方案;几分钟能说完的事,非要做华美的PPT汇报……“内卷”只有卷,而没有内容;奋斗只有氛围,而没有实效——这种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的神操作,像极了一艘本该破浪前行的航船,把大部分能量用来做灯光秀。于是,当有限的资源持续消耗在无限的“作秀式内卷”中,卷走的,是企业的未来。

图据视觉中国

今年早些时候,美的集团与名创优品集团相继发布内部禁令,矛头直指职场形式主义——内部沟通禁止使用PPT、严禁下班后开会、杜绝形式主义加班。这些要求,在职场人看来,如一股清流,要冲散长久以来漂浮在职场上的“表演性”奋斗泡沫。
这些让人拍手称赞的内部规定,也有个共同的特点:以企业“一把手”的名义发出。确实,杜绝“作秀式内卷”,必须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价值回归。当管理者主动拆除作秀的舞台,“演员”自然失去表演的动机。毕竟,上级都不再欣赏这场演出,戏还演给谁看?
所以,当管理者不再沉浸于倾听精心编排的“汇报剧本”,不再只关注貌似出彩的成绩,不再简单粗暴根据工作时长来判断工作实效,也许,衡量奋斗的标尺才能找回准星,也更能判断出奋斗的成色。
优秀的管理者,于内,修炼出穿透表象的洞察力,能够辨别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创造,什么是虚张声势的作秀;于外,建立一套尊重常识、激发潜能的管理生态,拆除形式主义的舞台,用真正的奋斗去“卷”成果、创新和对社会的贡献。
在健康的组织中,没有人是天生的演员,有“演”的时间和精力,还不如过好自己的小日子。
珍爱工作,远离“作秀式内卷”,这样,普通人才能把有限的精力,重新用在真正的自我成长上。
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